返回

大唐不良人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一百一十七章(第3/5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令吐蕃人以为我们是虚张声势,趁敌不能专精,我们可再据具体情况,化虚为实,攻其必救。

    甚至可以以伏俟城为诱饵,以骑兵决战,大量消灭吐蕃人。”

    李辩双目光芒凌厉如鹰,说出这番话时,自信满满。

    他属于唐军里的少壮派,也就是所谓的鹰派,主动出击欲望强烈。

    程务挺则比他低调务实一些:“就算吐蕃人知道我军会走这条路线,但是不可能知道我们具体的用兵时间,还有人兵力安排,可以诈作攻击伏俟城,再在路口设伏。

    只要吐蕃人来救,到时伏兵四合,将其围歼。

    此围魏救赵之计。”

    两个人说法虽然不一样,但大概意思都相同。

    就是不能放弃大非川这条进兵路线。

    因为这条线,属于“攻敌必救”。

    吐蕃人必然重兵防备,而唐军本就是要寻吐蕃人去决战的,反而可以利用此事,大作文章。

    要论玩兵法谋略,吐蕃人只能算是唐人的弟弟。

    大唐上下,均对吐蕃人都十分轻视。

    苏大为沉吟着,看向一旁的安文生。

    虽然不解苏大为为何对这条传统进兵线路不满意,但熟悉他的安文生还是立刻道:“翻跃大非川,进兵伏俟城的收益极大,但风险也同样大,可暂做备选。

    大家可以多想一些可能性,比较优劣,再做定论。”

    出兵时,李治和兵部给苏大为主要的任务是虚张声势,拖住和迟滞吐蕃消化吐谷浑的土地。

    却并没有要求苏大为具体如何用兵。

    唐朝的军事机制,一般都是如此,给个清晰的目标,然后前方的将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。

    王玄策留意着苏大为的表情,手抚着自己浓密的胡须道:“传统上,去吐蕃走武威,过大非川,距离最短,最节省粮草。

    其次便是经过河西走廊,按我们去天竺的路线,途经西域诸国……”

  

-->>(第3/5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