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巩固吐谷浑至大唐边境一线的防御,同时刺探敌情,收集情报,甚至可以使间,用各种手段去迟滞吐蕃对吐谷浑的占领,为后续大军到来做准备。
同时吐蕃也必然防备着我们的报复,短时间内,他们能保持警惕,但若稍长一点,必然会放松,反而容易露出破绽。”
说着,看向郝处俊道:“至于说外蕃属国的心,他们的酋长和使节现在长安,看到大军出征,便够了,等消息一来一回,后续大军,估计已经到达吐谷浑,与吐蕃开战了。”
李勣一直拈须思索,没有表态。
直到此刻,他才微微颔道:“陛下,依老臣之见,此计可行。”
坐在椅中沉默的李治,深深看了李勣一眼。
他是怒。
怒的是即将出行泰山封禅,即被吐蕃此举悍然打脸。
怒的是吐蕃公然挑衅天可汗和宗主国的威严。
更怒的是,吐蕃对他的欺骗。
之前,针对吐蕃对吐谷浑的侵吞,李治以天可汗的身份,向吐蕃赞普去信,要求吐蕃退兵。
大唐与吐蕃既有姻亲关系,同样也是宗主国。
否则当年王玄策也不可能向吐蕃借兵,灭掉中天竺。
而吐蕃的回信,也极尽谦卑,说只是惩戒吐谷浑王对吐蕃的挑衅。
并派出大量使者,携带重宝美色,在朝中游说。
如今来看,这全是吐蕃人的缓兵之计。
怒归怒。
但李治是成熟的帝王,不会因怒而兴兵。
是实实在在被吐蕃碰到了底线。
想要毕其攻于一役。
想要一战,能如昔年太宗朝的松州之战一样,换来数十年的边境安宁。
无数念头,自李治脑中闪过。
他微微点头:“就依苏大为此计,三日后,先派一支偏师出长安,可多立旗号,多造声势……”
说完,他侧脸与武媚娘小声说了几句,转过头来
-->>(第4/6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